计划经济时代,南徐的父老乡亲和全国的亿万农民一样都非常穷,南徐大队共14个小队,1队位置在合肥到义城主干道合巢路边上,郢子不大约20户人家,整个郢子呈东西走向与主干道成T字型结合,所以1队又叫小横郢,那时义城有个碳厂就在1队边上,那时在这边农村碳是个稀罕物,每逢有运煤碳车来送货,下货这么个又累又不怎么挣钱的活自然而然就落到1队的社员身上,下货时,每个人随身带一把小扫把带个袋子,下完货,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把车厢里扫个干干净净,然后呢把扫获的碎煤粉带回家加适量的黄土和水搅一搅,做成一个个有小孩拳头大小的煤饼,等到天冷时烧水做饭,这样一来,既挣到了钱又解决了冬季燃料,过日子也相对有了一些收入。
2队紧临1队边上,那时粮油棉都是国家统购统销物资,义城当时隶属于肥西县合巢区,区委会在义城设了个棉花仓库,这样一来,每年收棉花时,分拣、翻晒、上下货这些活计自然而然的就由2队社员来干,一天下来,鼻子里全是棉絮,累是累了点,但也挣了一些零钱,也好让日子过的相对滋润一些。
3、4、5队相对离合巢路远一些,象这些装卸活自然也捞不到干,所以只能另想他方,不然日子总也要过呀,一开始,有3几个老瓦工农闲时给周边这些个区委会,党校,圩管所呀修修房子补补路,到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参于其中,于是从3队到5队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人干瓦工,男的砌墙女的拎炭,渐渐的1队、2队也有人加入进来,后来南徐的建筑老板也基本上是这批人中产生或带出来的,所以那时候,3一5队的社员过日子活便钱主要靠干瓦匠。
俗话讲,离家3、5里各处一乡风,6队郢子不大,叫小6队,6队与南徐大郢(2一5队称大郢)也就隔一条马路几路田,并没有3、5里,充其量就2里路,但6队人过日子却与大郢这边有些不一样,6队社员下班后基本上都在自家的菜园子里捣鼓,家家户户的菜园子不但在南徐甚至于整个义城公社那是绝对一流!那时义城集市上卖菜的有一半以上是南徐6队人。所以那时6队人家家户户不缺零钱,虽然不象大郢人那么累,但日子过的也并不差。
整个南徐地形象个梨子形状,7队位于整个村子的西边,所以又叫西岗小郢,7队面积比较大,所以社员主要收入靠农田、靠工分收入,因地势较高,当时大队在7队自建一个抽灌站一一小三站,有了水,所以种田相对方便,近水楼台先得月,农耕时节,7队自家田地浇灌完成后还可以卖水给相邻的生产队,也得一些收入,同时大队还在三站边上建了个榨油坊,油坊里的活计主要由7队社员来干,除此之外,因与6队相邻,那些沾不上三站、油坊光的社员也学着种菜园,所以那时候7队社员农田之外,大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,种菜园的、打油的、开孵坊、干瓦匠…郢子里人家小日子也是穷的穷、富的富,但整体上都不富。
7队的西南边是8、9队,也叫艾岗,虽说叫艾岗,但整个郢子姓艾的就一家,其他人基本上就三大姓;许、聂、李,当时,义城公社有个社办窑厂就在艾岗边上,窑厂不大,主要烧粘土瓦为主,那时农村人想进工人干活较难,计划经济时代,对农民进厂做工,地方上控制很严,因瓦厂建在艾岗地皮上,作为附加条件,瓦厂里工人必需从艾岗招,虽然瓦厂活又脏又累,但收入总比种田要高,而且,因离窑厂近,艾岗家家户户都拣些碎砖瓦垒个猪圈、搭个鸡窝,盖个厕所,比那些土坯房倒也显的好看、也更牢固。
讲到那时候的南徐大队,老百姓日子过的最好的就数小10队了,整个10人少地多,而且10社员一直就有养猪的传统,养老猪,养子猪,而且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养猪,养猪技术绝对盖世!因为养猪,所以有了充足肥料,田里的庄稼,园子里的菜都长的特好!那时候整个10队社员,家家都能吃饱饭,整有充足的粮食储备,出售生猪,子猪,家家都不缺活便钱!郢子许多人家都盖上大瓦房,砖墙瓦顶很是气派!
与10比,11、12队(又叫场岗)社员的日子就过的苦多了,不知什么原因,这两个队的人头脑显得不怎么活泛,社员除了上班还是上班,好像大家都裱上一样,除了干队上活,基本上没有其他副业收入,不知哪一天,这两个队的社员好像突然之间发现新大陆一样,制网、制爬网一一一种捕鱼网具,而且很快风靡全郢,农闲时节三五成群,人手一网,从塘的一头下网,并排朝塘的另一头拉去,一趟下来,鱼虾不存!早出晚归,大鱼分出来拿去卖钱,小鱼小虾配上辣椒一烧,一家老小围灶而坐,一杯老百干下肚,到也自得其乐!当然这两个队社员还有几户人家从事两个特殊行业,其一:杀猪匠,其二:掏黄鳝、打黄猫(黄鼠狼),那时候人们比较封建,对于打黄猫,剥皮卖,吃黄猫肉都比较避晦!都不敢说,怕说了遭报应,老百姓都相信,黄鼠狼是黄大仙,非常有灵性!相约出去下猫夹子都不明讲,只讲今晚去搞那东子,怕归怕,生活所迫,干照干!日子还得过!
相对于南徐其他12个小队,13、14两个队(也叫岗前头)老老小小基本上都守着一门祖传手艺一一挂挂面,这个活从农历十月能干到第二年三月,有的干到五月,反正起码能干半年,家家户户都是面坊,义城上下十八户每年所吃的挂面有70%是出自岗前头这个郢子,记得,农户可以用钱买,2毛钱壹斤挂面,也可以用小麦兑换,小麦淘洗干净晒干,100斤麦换40一50斤挂面。100斤干净小麦可出70斤标准面粉,70斤面粉加上水,盐,米粉可出100斤挂面。挂面师付也就赚这个其中的辛苦钱。大锅水烧开,下几把挂面,然后烧开锅,下点葱花,放点猪油,稀稀的捞上一碗,唉…那绝对是人间至美味!现在任何地方都吃不到那个味了,当然那时,只要是挂挂面时节,最快乐的仍是小孩,几个小孩一起弄点潮挂面头,用小脏手捏捏,捏成扁扁状,贴在炉盖上,一会儿就滋滋的冒着咸香,两面焦黄,这也是那时的最好的零食之一,当然,说到挂面,就不得不说三道美食,其一,挂面头糊泥鳅;其二,挂面头糊麻古龙鱼;其三,挂面头糊草虾。这些都是取材于田间沟头的让一代人永远难忘的美食记忆。
一句顺口溜,一个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,一代人的记忆和念想。
如今滨湖大建设拆迁,南徐村已不复存在了,若干年后,后世子孙如不翻阅史书,没有人能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个南徐村,后世子孙也不明白他们的先人当年为了生存与繁衍所付出的艰辛,尘归尘,土归土,这里曾经确实有个村庄叫南徐,一个特定史历阶段这里人的生活真真切切可以用一句顺口溜来概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