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,物理学给出的解释,是等离子状态。火现象很长时间都被认为成一种物质,即便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将火当着一种实体物质。人类各文明起源中都将火作为世界物质构成的元素之一,还基本都有关于人工取火历史的叙事。这些都表明火对人类的影响太深。
中国人关于人工取火的叙事是燧人氏取火,应该就是燧石取火。古代中国人用阴阳分子式将火描述为,两阳加一阴的卦象,意思是火温暖的外表下,存有死亡致命毁灭性的力量。
火,是地球上极为普通自然现象,可是至今都没有走进人类之外的其他动物的世界。其他动物对火的反应就是尽可能离它远点。动物们身上那件油腻腻的皮毛大衣,抵抗不住半点火星。奇怪的是人类身上除有毛的地方其他地方没有半根毛,只有人类要辛苦为自己准备衣服,还成为一个产业和艺术,还有等级。
火,为什么能走进人类的世界?
对于人类是如何使用掌握火,有着很多种解说,基本上都是很肤浅的故事。可以肯定的是,人类能够使用火,这和手,上肢的灵活控制是相关。但这只是构成了人类使用火的生理条件,不是人类使用火的根本理由。
任何物种的进化都有和自身明确或不明确的选择相关。为此还是需要在历史中找到一点主观努力的痕迹。
比如猩猩和猴子手的控制和灵活性也能够控制火,为什么就没有要去使用和掌握火呢?
人类在使用火的时候,应该已经十分明确火对自身的意义。问题是什么让人类那么渴望将火留在身边。
这样设想下,在远古当旷野了发生自然火灾,不论是在草原或丛林,人类和其他动物没有区别的都是尽快逃离现场,即便人类有一定智力能预估危险的范围,也一定是远远的观望。
问题就在这里,假定所有逃离火场的动物都在确定的安全区里观望,那么其他动物会观望多长时间。
这就在于观望的意义。羊这类食草动物,也或许惊魂不定被烟火的情形吸引了一下视线,转身就会离开。那里已经没有它要吃的草了,它没有必要再向那个方向行动。考虑刚才生死问题是一个多余没有必要的问题,羊在这里,需要找到能够吃的草地才是目标,就够了。
食肉动物,那些具有狩猎能力的食肉动物,也会马上离开,他们活动肉类仓库都离开了,它的菜这里没有了,他必须要紧跟目标。
那么什么样的家伙会在这观望。
人类一定会在场,当然人类并不是唯一的。这个群体是食物链中的末端群体,不过人类和秃鹫,土狼这样的食腐动物有所不同,人类尽管在肉食环节上是处于食腐群体,其生活来源并不完全依靠食腐生存。
这个食腐大军中,说实话人类并不是佼佼者,原因在于他们行动速度很有限,更要命的他们的扁平嘴部,就算人类能够追上一只活羊,扁平的嘴部如何锁喉或咬断脊椎,掏肛就更不可能。
在食腐的争夺战中也是一样,人类要用石头切割残肉和打砸骨头,一抬头地面上就什么也不会剩下。也许盛残羹冷炙的编制袋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发明的,抢先装入编织袋中,逃离现场,避免现场争夺。人类在食腐群体中是一个弱势群体,就是一个妥妥草原上拾荒动物。
但在这个天然的烤肉场中,人类就不一样,他们会是第一个进场。
直立使得占地面积最小,使用木棍可以探路,扫除前面残留的余火,可以用手拾取地上的烤肉,也许身上还背有一个拾荒的草篓子,本来这是一个食腐动物耻辱的标志,现在就是一个难得被羡慕的工具。即便脚烫伤,只要不是很严重也没有关系,反正人类也不是完全依靠速度生存的动物。而其他食腐动物就必须等残火彻底灭尽才敢入场。
直立和工具在这一刻的好处是绝对的。
在人类的进化中,不论人类直立和使用工具是如何被迫的,但在使用中给人类所带来的收益是正相关的,每一点点使用技能的发展,都极大的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,在人类面前打开了新的食物仓库,使用工具的效果使得人类进入了食物链的上升通道。正是这种正向关联使得人类对工具和大脑认知的发展尽管异常艰难,但主观上偏向这个正相关的通道,也越发主动。
人类在进入火场获取好处,当然是因为人类不具备完全狩猎能力,处在食腐阶级中的末端,但就在这个阶级队伍中,人类也在某个环节中可以独享。这是人类美好时光呀!那一天大大小小都开心极了,不是腐肉,不是残羹,是新鲜的烧烤。究竟是新鲜的烧烤好呢,还新鲜生肉好呢?
只要是我能拥有的就是最好的,其他的都不重要。人类的成长发育太需要蛋白了。
这是火带给人类独有的礼物,是上天赐予的烧烤盛宴,人类有什么理由不热爱火,期望拥有火,人类爱死它了。
如果依照自然火灾,原始人的一生中会有几次这样的盛宴呢?
也许很多原始人类一生都是在这个美好古老故事中,背着草篓拿着棍棒和秃鹫土狼的游击鏖战中渡过,再也不相信这个美丽神话。也许有些原始人类每年都能参加一次。这全凭老天的意志。
或许有那么一年,烧烤的规模太小,族群们期望落空了,头领说:我命由我不由天。将自己手杖在余火中点燃,试图制造一场大的火灾事故,点燃未燃烧的树木。也可能滑稽的是他选择树木不易燃烧,尝试了很多次才成功点燃。或许就下雨了。
有理由相信,人类在历史进化中,无数次对火的尝试性使用后才将火移植到营地成为篝火。
不论什么情形使用火,人类在追求蛋白质的理想和现实的路上,和火相遇了。人类将天然火移植到准营地,到专人照料能够长期的保存,人类是不是经常纵火,这不得而知。可以肯定的是在使用了火之后,人类的个子长了不少,大脑也大了很多。直到身高和体力,智力都足够使用武器和动物抗衡,成为了地球上最凶猛狡诈的狩猎者。
人类在熟食的道路上,从烧烤到煮食,这一变化的意义是一次重大的革命发明。
人类第一次明确的看到架在火上器皿中的水或汤汁沸腾的情形,人类该是多么的惊讶。
在中国人的文化记载中,对火最为深刻的不是烧烤,而是火和水的关联。《易经》中水火既济,六十三卦,刚柔正而位当。火水未济,六十四卦,尚未成功。在阴阳交合天地万物变化中既济似终未终,未济不终而终。
既济卦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很深的,水可以灭火,这是自然现象中恒古不变的事情,在一定条件下,水火可以衔接得益,火可以使水沸腾汽化,烧水煮饭,烧陶冶金,是一个天演运行的系统。
对中国人来说,到这个阶段,心属火、主神,才登场了。
在使用陶器烧水煮饭的阶段。在陶器前,是不是其他材质的类似器皿工具也有可能起到这样作用,这不是明确。尽管火可以将器皿中的水煮沸,但是还不能就确定,这是将火的属性定位在心脏上。还缺乏一个重要的环节,就是动力的显示。
心脏在动物和人体中是唯一具有不停息运动并被感知的器官。这是心主神的核心。这里是心神,指的就是具有天然的运动性。天然的运动能力这是神的标志,《道德经》三十九章中“神得一以灵。神无以灵将恐歇”。表明神的关键在于运动性。
这个运动性,是在火和器皿中水的沸腾,引发了器皿盖不停的有节奏释放蒸汽的震动运动。这种运动节奏和心脏搏动极为相似,启发了中国古人对心脏搏动和血液流动的认识。心脏的运动功能是具有水火既济性质的力量推动的结果,是一个系统性的表述。水火既济的卦像,并不是简单的烧水煮饭,还包含了心脏和血液的关联,这才这一卦中具有天演之道。
为此,将心的属性定为火,这个火已经不是火的燃烧性,而是指向火的燃烧激发运动的属性。
将心神扩展为神明意识这和元神是不合的。在实践中确实心脏功能不好的人心智很烦躁不清爽,就古代技术条件下,更多只能注重皮肉身体性的疾病症状,对意识的认识远没有能力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