吕洞宾是神话传说中的八仙之一,据考证历史上确有其人。吕洞宾是唐朝末年人,自小熟读经书,才气过人,但多次应举,皆名落孙山。后受道士汉钟离黄梁一梦的点拨,恍然醒悟,入道修行,成为道教全真道北五祖之一。在中国民间,道教的吕洞宾、佛教的观音、儒家的关公,是民众最为崇拜的三大神灵。
吕洞宾原名吕岩,字洞宾,号纯阳子。关于其号“纯阳子”的来历,民间有他“死了儿子改姓、死了老婆改名”的传说。相传吕洞宾原本姓李。某年瘟疫流行,两个儿子染疾死去。他悲痛万分,便对老婆说要改姓。他老婆惊讶不已。他说,李字十八子,人们都说我该有十八个儿子,而现在一个都救不住,我还姓这个李干什么呢?他老婆问不姓李姓什么,他说现在只剩下我们两口子,我们就姓两口(吕)好了。后来,他老婆也死了。他悲痛之余发誓说:前妻既亡,决不再娶。从此“纯阳而不阴”,再也不挨女人的边。这种说法显然比较牵强。如果不再挨女人的边就算“纯阳”的话,那天下可称为“纯阳子”的人实在多得不计其数。
史籍中关于“纯阳子”的来历另有说法。《列仙全传》等书记载,吕洞宾生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(789年)四月十四日已时。出生时,“天乐浮空,一鸿似鹤”,自天飞入其母王夫人房中。王夫人梦醒即生下吕洞宾。因为吕洞宾出生的年、月、日、时都是阳数,故号纯阳子。可是,这一说法同样让不少人纳闷。因为在古汉语中,阳数是指奇数,包括一三五七九,如九月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,所以叫作“重阳”。而一看吕洞宾的出生年月日时,却根本不是奇数。
这是怎么回事呢?原来,这里所说的阳数并非指奇数,而是命理学说中生辰八字的阳数。生辰八字是将一个人出生的年、月、日、时四项中的每一项都用一个天干(即甲、乙、丙、丁……)和一个地支(即子、丑、寅、卯……)来表示,加在一起正好是八个字,所以叫做“八字”。由于天干中的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属阳,乙、丁、己、辛、葵属阴;地支中的子、寅、辰、午、伸、戌属阳,丑、卯、已、未、酉、亥属阴。这样一来,四项中的每一项便都有了阴阳属性。吕洞宾的出生年月日时在八字中的属性大概皆为阳性,所以就有了“纯阳子”这个别号。
在民间长期流传中,吕洞宾的传说愈来愈丰富,影响也越来越大,后世的皇帝因此多次赐给他封号。北宋宣和元年宋徽宗赵佶下诏赐号为“妙通真人”;元朝至元六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赐号为“纯阳演正警化真君”;元朝至大三年元武宗海山下诏加赠为“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”。
除了三大封号之外,民间还授予了吕洞宾四大雅号。
传说中的吕洞宾有“剑仙”之称。《宋史·陈抟传》记载:“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,百余岁而童颜,步履轻疾,顷刻数百里,世以为神仙,皆数来陈斋中,人皆异之。”《钟吕传道集》记载吕洞宾得道成仙后,又遇火龙真人,得其雌雄二剑,此剑“一断烦恼,二断色欲,三断贪嗔”。真人并授其天遁剑法,分为法剑与道剑。法剑乃有形之器,有为之物,托古剑之气而炼神化精,仗剑而行能驱妖除邪卫道。道剑乃无形之器,无为之物,是智慧之剑,是心剑,与天合一,奉德之情,应机而现。吕洞宾仗剑云游,四处扶弱济贫、锄暴安良,“斩蛟劈虎”、“招蛇化剑”、“飞剑斩黄龙”等众多传说在民间传为美谈。但吕洞宾的利剑只用于斩妖除魔,从未用来杀过人。他在诗中云:“得道年来八百秋,不曾飞剑取人头。”可见,吕洞宾锄暴安良也是有原则的。
吕洞宾又有“酒仙”之称。好喝贪杯是他的一大嗜好,酒葫芦从不离身。他的诗词中有大量与酒有关的吟唱,如“鹤为车驾酒为粮”,“绿酒醉眠闲日月”,“一壶春酒是生涯”,“行即高歌醉即吟”等等,活脱脱一副“酒中仙人”的自画像。“吕洞宾三醉岳阳楼”的故事,经元代戏剧家马致远改编成杂剧般上舞台之后,使其“酒仙”形象更加深入人心。岳阳楼旁的“三醉亭”、洞庭湖中君山岛上的“朗吟亭”,皆出“三醉岳阳楼”传说。此外,吕洞宾“化水为酒”的故事亦流传很广。《东游记》第29回中说他游于岳阳之间,以卖油为名,遇一老妪买油,从不求添,并以酒谢洞宾。吕洞宾欲度化她,见其家有井,乃以米数粒投井中,然后对老妪说:“卖此可以致富。”老妪回视井中皆酒也。卖了一年,大富。一日吕洞宾又至其家,老妪不在,问其子卖酒如何?其子道∶“好则好矣,但苦于猪无酒糟耳。”吕洞宾叹道:“人心贪得无厌,一致于此。”乃取其米而行。井中又复为水矣。
吕洞宾还有“诗仙”之称。《全唐诗》载有其诗249首,词30首,编为四卷。虽有些真伪难辨,但其中绝大部分是出于吕洞宾之手的,不负“诗仙”之称谓。例如这首《沁园春》:“昨日南京,今朝天岳;倏焉忽焉。指洞庭为酒,渴时浩饮;君山作枕,醉后高眠。谈笑自如,往来无碍,半是疯狂半是仙,随身在,有一襟风月,两袖云烟。人间放浪多年,又排辩东华第二筵。把珊瑚砍倒,栽吾琪树;天河放浅,种我金莲。捶碎玉京,踢翻蓬岛,稽首虚皇玉案前。无难事,信功成八百,行蒲三千。”写得潇洒豪放,气势雄浑,可列仙家诗词之榜首,比起苏轼、陆游、辛弃疾诸大词人的词来,亦毫不逊色。
除“剑仙”、“醉仙”和“诗仙”雅号外,吕洞宾还有一个非常另类的称号——“色仙”。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,其实神仙也一样。虽经吕洞宾经受“十试”严峻考验,得道成仙,但贪恋酒色的嗜好却始终未改。吕洞宾对自己的这两大爱好也直言不讳。《东游记》第三十一回中,他的师父钟离权批评他:“饮酒恋花,二者并用,铁拐诸友笑汝为仙家酒色之徒,非虚语也。”他回答说:“嗜欲之心,人皆有之,而遇美色,犹为难禁。弟子虽已脱胎换骨,遇此绝世佳人,不能自恃,不免迷恋。”王母娘娘过生日时,对前来祝寿的众仙说:“谁来给我做寿都可以,就是不让吕洞宾来,他贪图酒、色、财、气。”《吕纯阳祖师全传》后卷中收有吕洞宾“市廛混迹”诸事,其中衮州妓馆、广陵妓馆、东都妓馆等,都留有纯阳子的“仙迹”。
吕洞宾最有名的“桃色事件”是“三戏白牡丹”。这个故事在《东游记》、《吕仙飞剑记》、《醒世恒言》中均有记载。白牡丹乃是洛阳第一名妓,长得国色天香。吕洞宾见她姿色绝尘并带三分仙缘,不禁心神荡漾,打算采阴补阳。正好白牡丹也有意采阳补阴。二人一拍即合,鱼水相投,各呈风流,“自夜达旦,两相采战”。可“连宿数晚,云雨多端”,吕洞宾体内丹精不曾遗泻半点。白牡丹使尽浑身解数仍没能得到吕洞宾的丹阳之精。最后八仙中的铁拐李等仙看不过去了,秘授白牡丹绝招。待第三次行房正酣时,白牡丹用手指点住吕洞宾双肋,结果弄得吕洞宾一泻如注。吕洞宾采阴不成反被白牡丹赚去了三分纯阳丹气。
尽管“色仙”这个称号不大光彩,可这些世俗生活内容,反而使吕洞宾这位神仙更富有人情味,赢得了百姓喜爱。“吕洞宾三戏白牡丹”的故事在元明时期曾被改变成杂剧,广为流传。香港导演林川分别在1949年和1956年两次将这个故事拍摄成电影,亦极受观众欢迎。(文/谢志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