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姓苟的,认为苟读音与狗一样,不雅,不利于子女健康茁壮成长,想给子女改姓,闹的沸沸扬扬,甚至不少官媒都发文凑热闹。
能玩谐音梗的姓多了,姓苟的要改,姓朱姓史的,难道也要改吗,何况真有姓猪的,也真有姓屎的。三国时期,氏仪改姓为是,原因是听从孔融建议,“氏字民无上”,不吉利,不如改姓是。徐众评论说,今离文析字,横生忌讳,使仪易姓,忘本诬祖,不亦谬哉!可见,因为某种无聊的东西就胡乱改姓,是很不健康的。
苟姓,起源很早。三皇五帝时代的传说就不提了,先秦时期姓氏文化尚未定型,也不提了。早在西汉,就有苟姓。比如,汉元帝王皇后,有个同母异父的弟弟,苟参,其父名叫苟宾,河内人。汉代启蒙图书《急就篇》里面也记载了苟姓,曰“苟贞夫”。西晋时期,有大将苟晞。
除此之外,北魏孝文帝改革,鲜卑若干氏改姓苟,人家就没觉得不雅。最著名的是苟颓,孝文帝初期四大元老辅臣之一。
后来,苟姓,深受避讳现象的影响。有一部分苟姓,是其他姓被迫改姓而来,有敬姓改的,也有句姓改的。
敬姓,本是临汾一带的大姓。周密《齐东野语》记载,后晋时期,为避石敬瑭讳,敬姓人被迫改姓,将敬字一分为二,有的改姓文,有的改姓苟。不过,这次影响不大。一是因为后晋时间不长,仅有十年,灭亡后就改回来了。二是因为,后晋统治混乱,对避讳抓的不严,石敬瑭在位之初,就有大臣罗周敬,既没改名,也没有以字行。虽然天福三年,石敬瑭要求敬、瑭二字都要避讳,但敬字仍常出现,比如后晋追封后唐庄宗李存勖夫人刘氏为神闵敬皇后,就用了敬字。再比如,天福八年太原新立史匡翰碑,史匡翰之父史建瑭,瑭字留空以示避讳,其祖史敬思,敬字却没有特殊处理,可见当时对敬字的避讳,不是很严格。
不过,很不巧,没过几年,北宋建立,赵匡胤的爷爷叫赵敬,敬字又要避讳,敬姓又被迫改姓苟或文,比如北宋名臣文彦博,就是改姓文的敬姓后人。改姓方法有多种,敬姓是玩拆字游戏,还有根据意思改姓的,赵匡胤父亲赵弘殷,避讳殷字,殷崇义就改姓汤,因为汤是殷商开国圣人。但哪个敬姓人真的改姓苟,在史书中也没有明确记载。
对于敬姓因避讳改姓苟和文,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中大加嘲讽,因为繁体字的敬,左边是茍而不是苟,右边是反文而不是文。
对苟姓影响最大的一次,是在南宋初期。宋高宗赵构,避讳和“构”字读音相同的一切。大量姓勾的、姓句的,被迫改姓,因为这两个姓都读做四声的构,其实他们本是一姓,最初只有句字没有勾字,后来进化出来勾字后,慢慢就分化成两个姓。改姓的操作方式有很多,勾涛将读音从四声改成一声,勾如渊加龙字改姓勾龙,勾光祖加金字旁改姓钩,句纺加绞丝旁改姓絇,句谌加草字头改姓苟。就这样,句姓大量改姓苟,而句姓本是蜀中大姓,所以时至今日,仍是四川苟姓最多。
总之,苟姓有其历史渊源,有些本不姓苟的人改姓苟,有特殊的时代背景。如今,盲目的因为谐音梗,将传承数百年的姓氏妄加篡改,是不健康的。